类。
光是秀才的门槛,顾菲菲就觉得这难度不亚于前世华国的高考。
其中原因,顾菲菲觉得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
另一方面,读书成本太贵,纸质书籍,和印刷等技术上限制了多人求学。
还有就是陈国不够开明,对知识的把控很严格,这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制度和帝王的局限性。
等她的大学城办起来,成规模之后,光是授课老师方面,就不好找。
毕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愿意出来教书,很多都是埋头苦读,想挣个功名,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综合情况下,顾菲菲觉得应该随着大学城办起来的同时,民间独属于闻香楼的教师考核制度,也应该办起来。
很多童生,虽然没有秀才之名,但是教授别人绰绰有余,再不济还能教一些刚入门需要启蒙的学童。
这样她就能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算是钻了制度上的漏洞,也能让那些童生多一些经济来源。
就像是前世那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等第一批学生毕业,可以根据分数进入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哪一行要学的地方都有很多,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