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器,成为礼仪之中的必需品,也因为如此,逐渐形成一个在工艺美术史中一个独特的多元包容的门类。
眼前的这个器形大致上仿春秋时期的铜壶,呈扁圆形,侈口,颈部有较长阴刻蕉叶纹,一直到腹部才渐宽。
腹部也是按照春秋时铜壶造型,呈现三层阶梯形络带将整个瓶身分为八个区域,络带进一步平面装饰化,形成三层叠进的方块样式。还在在颈的两侧做了贯耳,圈足也微折呈两层。
其实这种贯耳瓶很常见,在宋代诸多窑口的瓷器之中都有出产,特别是龙泉窑及南宋官窑。
但大多为简洁的贯耳瓶的造型,周身也不会有什么装饰。一直到清代,这才有很多的仿古瓷器在贯耳瓶的周身加一些纹饰。
眼前这件邢窑作品,算得上很少见的,可惜,是碎片修复的。
只是,这样一件东西,怎么就随意摆放在这呢!?
邢窑,邵家村的窑口真的是邢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