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协调之下,海州和通城的造船资源进行了整合,通城市的造船业没有直接崩溃,但是在规模和产业层次上,通城市哪怕有着更加深厚的积累,但是已经没有办法跟海州竞争了。
通城市失去的还不仅仅是江北省船舶工业领头羊这么简单,按照江北省原来的规划,是要以凤湖和通城、徐城作为全省的三个发展重心,但是海州的异军突起,海州港、海州临港工业区的飞速发展,进而提出了海州湾经济区的概念,一下子成为全省乃至地区的发展热点,势头隐隐超过了北边的琴岛。
江北省的经济实力本来就有限,或者说这个时候的华夏还处于改革的起步阶段,省里的资源有限,只能重点投放。在这种情况下,海州成为和凤湖同一优先级的存在,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徐城,然后就是通城。江北省确定了以东北方的海州,以及西南方的凤湖为双龙头的新的发展战略,而位于西北方的徐城和东南方的通城,变成了发展的双翼。
龙头和双翼,通城在省内的地位已经落后于海州,双翼听起来也不错,但是在省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际上通城市能够从省里得到的资源骤减,变得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都只能靠自己了!
这种变化,对普通老百姓的变化非常有限,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