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钢会通过合资项目获得收益,然后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泾山化工区的很多企业就是这样,原来浦江化工局组建的浦化集团旗下的几大化工企业就是这么操作的。一方面他们继续维持着原来的老厂区,同时又通过合资在泾山化工区上新项目。老厂区的生产线虽然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但是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效益还不错,就算市场行情不好,起码也能维持,可以养人,否则大量的下岗工人无法安置,市里也得头疼。
所以市里也更倾向这种方式,而不是像汇浔区那样,直接将浦江钢铁搬迁,这将产生大量的下岗工人,新浦钢模式可一不可以二,市里必须保证稳定。
浦化集团的方式就比较稳妥,一方面通过合资项目解决了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老厂通过分流优化,又能继续生存,然后通过不断的改革优化,未必不能够枯木逢春,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更何况安置那么多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贡献。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逐渐推动改革,裁汰人员。通过提前内退、买断等方式,逐渐消化冗余人员,最终获得新生。但哪怕是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们也是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的。
相比之下,杨成林并不欣赏包飞扬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