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时先给各位大人每人一千两银子的津贴,好在板升城里花,别让人家笑话咱们大明的官员都是叫花子。”
“多谢大人。”
“是啊,正愁着腰包里没钱呢,还是大人想的周到。”
“一千两,我没听错吧”户部的一个官员坐得远些,听到这个数字吓了一跳。
当时的官员一年也就几百两银子,就算另外有些油水,一般每年也就是一两千两银子的俸禄,那时候的银子的购买力绝对比英镑要强得多,一两千两银子也算一笔巨款了。
况且这只是随手给发一笔津贴,就是一千两,听他的口气还不是全部,这只是零用钱,在板升城里买东西还可以在他那里报销。
“你没听错,钦差大人是要给我们每人一千两银子的津贴。”一个兵部的郎中大声道。
“那咱们这些人就得四五万两啊。”那个户部郎中还是吓了一跳。
许多官员也算是比较富有了,全部家当也不过就是这个数,京官里做到郎中这个级别的,家产能上十万两的基本是凤毛麟角。
他们心知肚明,自从出了京城,朝廷就一文钱都不拨付了,在内地还可以吃喝当地官府的,出关后,他们的所有花费其实都是况且个人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