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丽的女性。上身穿无袖马褂,下身裹麻布兜。马褂好理解,就是清宫剧中常出现的‘黄马褂’式样,只不过没有袖子。而说到兜,大家或许不大了解了。
兜其实就是一个长布条裹在夸间而成,古时称‘裈’。《汉书·外戚传》云:“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指宫人),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子就称为裈(,昆)。裈在古时常见,即使冬日,也会穿裈,但裈和上衣一样,为了御寒,可以做成夹的,或絮进棉、麻。《世说新语·夙惠》:“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一会儿)作复裈。’儿曰:‘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炳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后裈经高丽传入东瀛,日文写作‘褌’,而译成现代天朝语,即兜裆布。穿法不同,形状各异,兜裆布大致分三类,曰「六尺褌」、「越中褌」、「畚褌」。「六尺」大约合二百三十厘米,这种兜裆布年代最古老,通常是劳动者穿用。力士的兜裆布(特别称之为「回」)要经得住搏斗,在腰间缠两三圈,扯不掉,拽不开,那就更长宽厚重。相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