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介绍了区政府办服装夜市的初衷,和开业当天火爆的经营场面。同时也对服装夜市的经营秩序、商品品种、价格优势以及这种新颖的促销手段做了详细介绍和充分赞扬。
说白了,这真是等于一次免费的整版广告,几乎让半个京城的人,知道了这个物美价廉的“服装夜市”。
由此可知,11月20日的销售额之所以能一举突破两万元,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而1981年11月21日《大公报》的相关报道,标题是《京城当是不夜城》。配发的图片是营业时间中,张灯结彩的大棚灯火通明、买卖兴隆的全景。
这片文章的立足点显然要更高一些,主要是分析了京城商业服务的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文中不乏讽刺地说,京城近年来的发展是“气象非凡,诸多不便”,但却同时肯定了夜市这种比较活跃的商业形式。
比如文章中就写道,“就此京城的夜晚才算有了商业的灯火,街道两侧出现了活跃的光影。我们期待着更多夜市兴起,好让京城脱离大乡村的本质,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于是服装夜市火了,彻底火了。
从第七天起,再来光顾的顾客中不但出现了来看新鲜的港澳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