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就是企业乃至国家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阵痛。
相比国内风浪中止,欧洲那边却是一派火热,对中国汽车质量的质疑,已经上升到对中国出口的外贸产品的讨伐,乃至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
加入wto后,中国努力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世界工厂后源源不断对外出口各种商品。欧洲人在享受物美价廉商品之际,又抱怨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尤其看着中国gdp逐年猛增,心中不由对这个东方大国冒出一种本能警惕感。
原本中国只是出口日常用品,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没想到在民用工业高端领域的汽车,中国人开始迎头赶上,将来说不定很快成为西方国家的劲敌。
在如此背景下,欧洲人对中国产品大举入侵的担忧,以及各种不满通过此次“碰撞门”集中发泄,进口的中国汽车被树立成头号靶子。
“中国汽车没有核心技术,多数是抄袭借鉴我们的知识产权得来。这次碰撞结果就足以说明一切,衣服你穿错了不会危及生命,但驾驶中国汽车就是跟自己生命过不去。
我呼吁大家用脚投票,不要购买任何中国品牌的汽车,让他们‘以足够体面的方式’离开欧洲!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把这个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