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出的田亩数,其他“不出租赋的田亩有十之六七”(《会计录》)。
意味深长的是,宋朝统治者对隐瞒的田亩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象征性的查了几次都是不了了之。
宋代农民以其独特智慧开垦圩田、山田、淤田、沙田、葑田等,并大量推广优良稻种、小麦、粟、黍、豆、茶叶、棉花、
甘蔗等,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实现了,“一季两熟”,产量大为提高,每亩产量2石左右。
两浙路最高,苏州一般年成每亩就可产米23石。
而唐代亩产仅1.5石,汉代仅1石左右。
生产分工趋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棉农。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时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
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铁耙等大量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采冶业发达。
北宋初.全国共有矿冶201处,英宗时增加到271处。
史书上零星和不完全的记载表明,宋朝采冶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到了仁宗皇佑时,每年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