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为了安慰他,特亲自加以召见,“敦谕之”。
陈尧咨无奈,只得屈从,后来其虽官至节钺,却始终未能像两位兄长那样步入中书,所以抱恨死于地方衙门。
值得注意的是,陈尧咨晚年性情极为暴躁,所谓“多暴怒”,动辄便对属下挥舞大棒,这很可能便是其极度失意的情况下宣泄积怨的一种表现。
所以,这也是导致宋朝积弱,军队战力不强,为人诟病弱宋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国策的失误之处,没考虑到时代的发展性,与之相比,另一国策就要好得多,那就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因为这属于中庸性的国策,主要目的是要买人心,利大于弊,一直继承贯穿的话,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包括后面的明清也一样,都有许多基本国策,明朝的话,不用说,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妥妥的劳模,留下的国策一大堆,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一共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前后做了7次删改,叫做《皇明祖训》
里面清楚的写道,凡是他的后代即位,都要严格遵从上面的内容,一个字也不准改。
里面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都做出了规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