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都很困难,遑论官员还有一大家子人。
所以清朝官员并不是仅靠俸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俸禄以外,可能那点俸禄还不如他们实际收入的零头,只能算几个钢镚而已。
比如晚清时,有一个叫李慈铭的官员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叫《越缦堂日记》,其中也记录了他家的日常收支情况。
光绪十三年,李慈铭获授户部郎中一职。
清朝时的堂官都设满汉两席,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实权在满人手里,所以李慈铭并无实权,只是落了个闲职。
因为清闲,他平时不去衙门,只是年终考核时去应付一下。
日记显示,李慈铭的年奉是135两白银和1200斤小米。
这些钱约合人民币13500元,月均仅1000元左右,以如今的标准来看,根本养不活一家子人。
可是日记又反映出他年支出2000多两白银,合人民币20多万元,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李慈铭在俸禄外,还有礼品、束修、印结、馈赠四项收入。
礼品主要是下属友人赠送的茶叶、烟草、果品、地方土特产等实物。
束修是他在书院学堂讲学的兼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