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
“尽性?”天机老人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问道。
“《中庸》有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言道尽儒门修行,乃至诚、尽性、天地同参三大境。”
“我亦曾听闻‘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不知可与此有关?”孙小红插嘴道。
严涉道:“至诚之道,乃是道心通明,无尘无垢之境,达此境界,可明自我本心,故而通万物,臻至前知。世人皆以为此境界已是儒门修行最高成就,实则不然,至诚之境最多可称大儒,唯有更进一步,尽性了命,知行合一,人物共生于道,礼赞天地之化育,才是上窥圣贤之道,以至最终与天地参。”
严涉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儒生,望着四周众人,庄严神 圣:“唯天之大,唯圣则之。天道、地道、人道,一也。圣人至诚,其道博厚而高明,博厚可以配地,高明可以配天,故可则天地而与天地参,这便是古之圣人之境界,也就是我所说得道之境。”
至诚前知、尽性了命、与天地参!
“没想到严教主竟对儒学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