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处罚的。
所以,言官风闻奏事,杀伤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时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让你体面、尊严、意气、朋友、亲人尽失,不死也得脱层皮。
奏折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话,就得上疏自辩,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脱层皮。
即便魏忠贤此时已经权倾天下,一言九鼎,面对一帮言官集体发难,依然很麻烦。
李鸿章对这些有个很准确的见解,他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当此等艰难盘错之际,动辄得咎,当事者本不敢轻言建树。但责任所在,势不能安坐待毙。苦心孤诣始寻得一条线路,稍有几分希望,千盘百折,甫将集事,言者乃认为得间,则群起而讧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
后世的民间历史讨论中,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面的、清廉的进步力量,皇权代表反动封建专制势力,他们之间的斗争是革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