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封讨伐董卓的檄文发布之后,天下群雄云集响应,各地手掌兵权的豪强纷纷起兵,人马多则三万,少则一万,连曹操在内共是十八路诸侯。
众诸侯相会于酸枣,各自所立营寨绵延二百余里。
曹操作为此次盟会的发起人,在自己的军营中杀牛宰马,广邀其余十七路诸侯赴宴,共商进兵讨董的大计。
酒过三巡,众人开始商议正事。河内郡太守王匡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大家既然结成联盟共讨董卓,总不能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当务之急是须要推选出一位盟主来总理调度各路人马。
此言一出,帐内的各路诸侯都沉吟不语,大多数人的目光只在袁绍与曹操两人的身上转来转去。
这两人之中,袁绍背后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袁绍本人虽是袁家庶子,却是自少即展露出极为不凡的胆识才略,人望之高甚至远胜袁术这袁家嫡子;而曹操则是占了首倡大义的便利,众人又听说他曾甘冒奇险行刺董卓,虽然功败垂成,但这份忠烈豪壮之气也令人钦佩。
曹操与袁绍少时相识,彼此相知极深,兼且本身心机眼力都是超人一等,故此早已看出袁绍表面虽然不动声色,双目之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极为阴晦的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