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下来的。
相传窟窿村原先是由一群逃兵聚集而成。
这里没有山、没有水,只有十八个大窟窿,逃兵们短暂的在这里驻扎,当年也是旱灾,窟窿深不见底,但却有阴凉潮湿的气息。
一行人确定地下有水源,便开始挖掘。
两天的功夫,身上的干粮都耗尽时,水源终于出现,喝了冰凉冷冽的水,捞出意外之喜井鱼后,他们充满力量,再次踏上逃亡的旅途。
直到战争结束,流离失所的荒民到处都是。
逃兵们躲过一劫隐姓埋名,他们想到了这里的水源,偶尔还有井鱼出现,就回到这里建了个小聚集地,收留荒民。
没多久大雨倾盆,旱灾解除。
因雨水的滋润,这片土地能够再次耕种,村落的雏形渐渐出现,十八个窟窿中的水源,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重要资源。
第一本就讲了这些,记载的时间点,是窟窿村早已成形的时候了。
相当于是后人臆测,或者是听老一辈的话来书写的,里面内容的真实性有待研究,但第一本意义非凡,证明有人想把这个村子的历史记录下来。
后续的每一册史记,记载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