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力的报纸报道了《蓝星网》用户登记的页面,并且划出的“侵犯隐私“的可疑点,然而这些可疑点都很牵强,从法律意义上说,根本就不成为什么证据,可问题就在这家报纸的影响力要比昨天那份小报强大的多,并且还在报道的后面“深挖”了这件事的影响,邀请到了某个消费者协会的主席和互联网问题的某位专家进行采访,并且都在报道中证实——相当多的消费者在用户登记的时候都对自己的隐私“很有疑惑”。
美国的消费者组织并不像中国,中国是半官方的一个全国性组织,而美国都是分散在各地的民间组织,真说起来,也许找那么两、三个邻居就能成立一个。可是再没什么影响力的消费者协会,被报纸那么一包装,就似乎很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而此时计算机和网络同样处在超级自由化时代,有相当一部分专家都崇尚自由,赞同网上全匿名,可以“自由的在虚拟世界建立另外一个身份”。如果放到现在,可能对每一个人都是常识,在网络上完全的放飞会出多大的问题?起码会出现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和网络违法宣传。然而在这个年代“自由化”反而是主流,因此特意寻找来的那位自由派专家就很具有代表性。
随着平面媒体的报道,几家地方电视台的财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