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其实孔夫子早已将解释清楚,只是我们理解错了。”
骆生内心所想,外人固然无法理解,只怕大多儒家弟子,也是不能尽解。
儒家入世,其学问中处处透着积极进取之意。如何体现进取?唯有由内而外,展现于世人。儒家重礼,对行为举止要求严格,十分注重外在形象,也有此原因。
儒家弟子深得传承,但凡做事,无不奋求进,注重表象。故而,儒家弟子总是亮丽光鲜,举止得体,给人以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之感。
在此影响之下,儒家弟子对智、仁、勇的追求上,也是如此。不仅要自身达到智、仁、勇的境界,而且要世人知道自己达到了智仁勇境界,如此,方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也正如骆生所使用的天罡剑法一般,其剑法融合了智仁勇之意,造诣已然极高。可是为了展示其勇,其剑法中总要突出勇武之意。否则,好像失却了“勇武”似的。
长久以来,儒家弟子一直遵循此道。可是追本溯源,重新领会孔夫子之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实所指的乃是人之本心,并非人之表象。
不惑,即是智;不忧,即得仁;不惧,即为勇。只要内心不惑、不忧、不惧,即便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