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而已,当时限于共和国穷掉渣的国际形象,MBB根本没有针对MPC75项目全新建厂的打算,最大限度利用共和国和MBB现有的航空生产工厂、设备才是MPC75项目的选择。
当然,一旦选择利用现有设备生产MPC75,MBB相对共和国航空工业先进了无数的硬件设施就代表着MBB在生产方面的话语权要远大于共和国。也意味着MPC75项目的合同分工德国人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绝不可能谈成远嘉和MBB达成的那种成果。
所谓出多少钱就享受多大的收获,免费的午餐压根就不可能在国际合作中出现。
远嘉之所以能在CM100客机的项目分工上和MBB平分秋色,在MBB生产研发体系之外另起炉灶和MBB均摊所有的投资风险才是重点。
在当初成立CMB宇航的谈判中远嘉和MBB针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比如远嘉背靠共和国的广阔市场、在国内民航界有一定的影响力,MBB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采购先进技术的良好管道,这种双方公认的优势都是一对一对的相互抵消,最后MBB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反应到合约分工上就是MBB最终多占了3%的项目工程总量。
左右远嘉开年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