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的铁路系统是最完善的,加之刚建国时共和国的整个工业基础全在东北,盛京作为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城市。国家把1次,2次特快列车的荣誉授予了盛京至北平的客运编组,毕竟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可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哪有不把荣誉授予自己娘家的道理。
而那时的吴淞虽然在城市规模、繁华程度和知名度上能甩出盛京八条街,可惜没经过五十年代三反五反运动的大吴淞。还是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买办,投机商人的集散地,在车次上只好屈居3次,4次。
有趣的是随着共和国政治气候的变迁,盛京至北平的1次,2次特快列车的荣誉交给了北平至长沙的客运编组。而吴淞至北平的3次,4次特快列车的编号,交给了北平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编组,这对难兄难弟变成了1112次,1314次,继续着以前的“恩怨”。
这种良性竞争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随着九十年代初国家大力开发浦东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亡,渐渐分出了胜负,经济上的差异使得双方愈行愈远,到了九十年代中期,1112次已经无力跟上1314次的步伐。
步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北平至吴淞间京沪高铁的建成营运,1314次华丽的转身变成了时速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