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无论长安如何,他自己也得有所动作起来,机会从来是给有所准备的人准备的,若光是痴痴地等待下去,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李德裕将目光投向了同在淮南的另一人,监军杨钦义。
在中、晚唐的宫廷中,杨氏家族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钦义的祖父官拜内常侍,在宦臣中地位已算不低,到杨志廉任左神策军中尉,权倾朝野,杨钦义就是他最小的养子。
后来,这杨钦义的三位养子也先后身居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孙子辈更是唐末赫赫有名的权阉杨复恭、杨复光,可谓杨家世代,都是宫中权贵了。
数年前,李德裕在淮南当节度使,那杨钦义也任淮南监军,节度使和监军之间的关系本来应该走得挺近,但李德裕一向崖岸自高,对这个拥有深厚背景的权宦依然是态度冷淡,不即不离,除了公务上的交接,也没有更多的应酬。
好在杨钦义固然是权宦,但不同于仇士良的一手遮天,根深势大,他属于极少干涉节度使内政,且尚还处事公允的人,与人相交,也无仇士良那种不可一世的蛮横,最多是彼此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且也颇有几分信义,所以杨钦义没在李德裕处讨到好,却也敬重李德裕的才干德行,尽管有些殃殃不快,倒也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