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一个“量子纠缠”理论,他在描述粒子间“神秘的远距离的活动”时,认为粒子即使相距遥远也是相互联结的。秦教授的量子密码,原理就是基于此理论的。
早在上世纪二战结束,就有人提出过量子密码的可行性方案。用特殊的晶体把一个光子分割成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对,这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对只有两个不同的偏振方向,分别代表计算机世界的“”和“”。
信息发送方只发射光子对中的一个光子,它通过光纤传送到接受方,发射时,光子的偏振方向是不确定的,只有它在接受检测的时候,它的偏振方向才能确定,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光子的偏振方向也就被确定为与之相关的偏振方向。也就是说,密钥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光子本身产生的,每一个光子它产生密钥都是不确定的,只有发送器和接收器才能知道。
当两端的检测器使用相同的设定参数时,发送者和接受者就可以收到相同的偏振信息,也就是相同的随机数“”或者“”,从而实现了远程的加密通讯。如果此时有黑客要窃听信息,必然要使用特殊的设备,从光子流中的摄取其中一个光子,检测设备很快就能发现光子流中产生的空格,从而发现黑客的窃取行为。即使黑客确定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