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不御制,一切从实战出发,以实用为原则,合则用之,不合则改之。兵工总署军器局员外郎胡渭奇谨遵圣谕,果断地抛弃了皇上引以为豪的二七式半自动步枪的总体设计思想,重新拾起了因为神龙炮的横空出世而逐步被淘汰,即将被封存进入军事博物馆的佛朗机子母铳,结合皇上“梦得神授”的“六弹神机”图谱,设计出了这种三根枪管的火铳。
之所以只设计三根枪管,是因为火铳的有效射程只有五十丈,而无数次的实战证明,在五十丈的冲锋过程中,即便是最训练有素的兵士,至多也只能放三铳。再多加枪管,不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还增加了整支火铳的全重,不但不利于骑兵的冲锋,更影响了接敌之后的肉搏——这把火铳用纯铁打造,三铳打完,骑兵已经冲到了敌人阵前,不必换用武器,只需要改双手平端为直握,抡起来就能当战锤使,虽说比不上一扫一大片的宽刃大刀那么趁手,十来斤重的铁家伙砸下去,敌人不死也得重伤!如果太重,抡起来岂不是很费力?
对于胡渭奇的这一奇妙构想,朱厚熜赞不绝口,给这种火铳亲赐名曰“三眼神铳”,将士们试用之后也十分满意,就成了明军骑兵的制式装备。
这几年来,西北一直承平无事,这些刚刚定型投产,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