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下去,自己工科学士学位的那么一点老底子,不知道还能够资格当几届算学、格致、化工、经济等科目考生的主考官……
明经科取士照例在制科之前,是为了让那些不幸在杏榜上名落孙山的举子还能有机会再在制科上再搏一把,这与唐朝先制科后进士科的规矩截然相反,那是因为官场士林还是固执地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为正朔,不肯向皇上低头,将杂学与理学等而视之。不过,在嘉靖二十六年那一科之前,天下士人学子还从未听说过朝廷会增开制科以时务取士,那些举子只知道钻研经学要义、八股文章,谁会去理会那些农工医卜之类的杂学?因而上一科会试大比还没有人能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今年就不同了,有好几位举子在明经科落榜,却在制科东方不亮西方亮,也跟那些蟾宫折桂的明经科进士一样堂而皇之地穿上了官服,昂首阔步走上了大明官场。
跟历史上一样,嘉靖二十六年的会试大比可谓明星辈出,张居正破格由举人被拔擢到翰林院为庶吉士,进了“储相”培训班就不必再参加会试了;其他的人,如殷士谵、殷正茂、王崇古、王世贞、杨继盛等人,哪一个都是在明朝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嘉靖二十九年的会试大比就显得黯淡多了,朱厚熜觉得眼熟的名字只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