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我欲扬明 > 章节目录 第四十六章 两难选择
借贷到了粮食,秋后却不归还,又如之奈何?三来那些稻农借贷了官府的粮食,却仍不改种桑田,又该如之奈何?

    其二,大明丝绸棉帛原本就在东西两洋和蒙元、西域那边卖得十分好,价钱要比大明国内高出五成以上,商人已经从中牟取了暴利,只要有丝绸,何愁他们不多多地卖给外番四夷?又何必要用什么减免赋税的政策来鼓励他们?多产丝绸棉帛所产生的利润,国家得不到多少好处,大部分都被那些商贾贩夫给吞了……

    明朝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官员、士子长期埋首书斋,钻研制艺,把八股文章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和晋身之阶,从而养成了不务实学、崇尚空谈的风气。朱厚熜早已是见惯不惊。对于这些非议和诘难,他觉得也不能一概斥之为无稽之谈,不得不一再向朝臣们大讲民为邦本,民富则国富,清平治世应该藏富于民的道理,这才勉强压制住了这股质疑的声浪。

    朱厚熜的心里更明白,为了推动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他不惜放弃眼前利益,将大量的利润让给了百姓、作坊主和商人;但是,再好的政策,再完备的制度,总要靠人去执行。会不会有不法商人和豪强劣绅认准了这是个大发横财的好机会,勾结官府,借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