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夕阳西下,松江府城外吴淞江码头的江面上,正停泊着一条条千石大漕船,船上的帆都下了,密耸如林的桅杆上,巨大的灯笼高挂半空,白纱面上写着五个硕大的红字“应天巡抚署”,灯笼的下面还卷吊着一个两尺多长、盘龙绣凤的丝绸帖子,上面同样有四个隶书大字“奉旨赈灾”,连在一起就是“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
灾年地面,为防灾民抢粮,这些粮船都用铁链锁了,后面的船头咬着前面的船尾,停泊在离岸四丈开外的江面上;沿河还沾满了兵,护卫着唯一一条停靠在码头上的巨大官船。这条船的桅杆上同样悬挂着“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的灯笼帖子,船头上却多了一只大灯笼,上面写着“应天粮道衙门”六个大字,看来这些粮船都是应天府粮道衙门的。
官场处处都要讲规矩,身为大明官员,时时也不会忘了摆出官家的架势,此刻那条官船的船头上,就摆出了一张大案,一位红袍、一位紫袍两位官员坐在大案后的椅子上,悠闲地品着茶,似乎全然没有看见,就在不远处的岸上,已经聚集了好几千的灾民,一双双饥渴的眼睛正紧盯着粮船上那堆积如山的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