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是府尹县令。尤其是知县,直接面对百姓,一个县有了一个亲民爱民的好知县,则全县生灵有福;反之,则万民遭殃。如此浅显的道理,连朱厚熜这个从小没有受到正规的帝王心学教育培养、歪打误撞才来到明朝的冒牌皇帝也再清楚不过。因此,当他听说全国绝大多数的知县竟然是用抽签这样儿戏的方式产生之后,不禁瞠目结舌,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才好。嘉靖二十六年,将自己最信任最看重的宰辅之才高拱放到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位置上之后,他曾专门跟高拱谈论过这个问题,嘱咐他建立官员档案,以德、能、勤、绩确定选官任用的合适人选。
这样做,其实是文选司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考功司的职权,但高拱一心谋国、慷慨任事,也就顾不得考虑是否会引起同僚的不满,在文选司对所属职官司员提出:“吏部职在知人,人不易知也,愿诸君早计之。某也德如何?某也才如何?某也不德,不德如何?某也不才,不才如何?某也所自见,某也得之所人?都要登记在册簿上,亲自封记之,每岁所得百八十册,以为参验,如此方能贤愚不淆、擢黜得当。”
不过,毕竟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以朱厚熜之求治心切、高拱之精明强干,要想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改变“全凭手气、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