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上古制度,嫡长皇子通常在几岁就被册封为太子。幼年之时,皇上会有意识地选择当年在宫中内书堂(注)学业出色的太监作为太子的大伴和贴身内侍,教他读书习字。年满九岁,太子就要出阁讲学,由皇上和内阁从翰林院等清望衙门遴选品行高洁的饱学硕儒兼任日侍讲官,每日到东宫为太子开讲授课,学习四书五经、历史,还要练习书法。起初由于太子年岁尚幼,只是上半天学习,午后日侍讲官就不必进宫,但是太子却不得休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复习功课,练习书法,温习史书。因为第二天必须背诵当天为他所讲授的经书和历史,若是背诵不出来,那些身为臣子的日侍讲官虽说不会象民间学堂的先生一样打太子的手板子,却会苦口婆心地教导,甚至严词厉色地斥责。太子虽贵为龙子,又是国之储君,毕竟还是个孩童,对先生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也就不能对日侍讲官的话置若罔闻。
能为储君传道授业解惑,不用说是一件十分荣耀之事;加之日侍讲官与太子朝夕相处,情分自然远非寻常外臣可比,他日太子即位大宝,师傅们便能飞黄腾达,宣麻拜相指日可待,因此,翰林院、国子监的那些饱学硕儒无不趋之若鹜,挖空心思也要跻身东宫。能从中脱颖而出、荣膺日侍讲官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