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过来后,慕清秋没坚持,依然和两个弟弟睡一个炕头。
河道宅子里的人,有些去伺候庄稼,有些去圈养家牲,有些在河道临街的铺面上做生意,有些依然出摊做吃食,除了老人孩子,其他人都有了来钱的营生。
他们中大部分人因为各自的活计,搬出了河道宅子,如此一来,河道宅子空出好些房子,不过没多久,房子里又搬进新住户。
都是慕名而来,活不下去的穷苦人,有些甚至走了几个月一路乞讨过来,慕清秋听的吃惊,古阳镇的事儿竟然传的那么远?
与苏孝文、连婆婆等人商量过后,给河道宅子门口挂了门匾,上面写了‘善堂’二字,甚至将原本空置的临街铺子开了一间,作为善堂接待处,苏孝文亲自坐镇。
如此,善堂门口,除了原有的瓷器铺和木匠铺,又添了善堂接待处。
为了给河道宅子凑热闹,自打雅客居开张以来,河道街的宅子已经租出去十来户。
慕清秋好像嫌不够似的,从众多宅子里挑了一处,改成了读书斋。
读书斋的由来,是从慕清槐哪里得来的启发,慕清槐如今在卧龙县读书,每回回来都会从慕清秋家里发现几本好书,借去看,他隐约知道书是慕清秋给他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