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策论的标准,提出这次以策论和诗赋并重的评阅标准。
王拱辰既然有此规定,怕是未必便是他个人的意思 。众副主考也都是久历宦海的人精,想到那日颁旨之后,官家留下的他谈了许久,之后王拱辰才被送到贡院,说不定这次诗赋和策论并重的阅卷标准,也是官家的授意,或许官家想想从这科考生中挑选几个可即刻起用之才也为可知,毕竟从策论中更容易看出一个考生的有没有即刻出仕的能力,因此众副主考对王拱辰的规定倒是没有异议。
四个副主考虽然现在不是学士就是编修,现在都是些清流官。但是大宋清流官和后世明清清流官是不同的。后世的明清那些清流官进了翰林院或是詹事府,基本上都是一辈子在里面打熬。但是大宋的清流官和行政官其实是能时常调动的,有可能你今年还是清流官,但是明年你就有可能外放做行政官。
所以这四个人都是有很强的政务经验的,其实他们那时的科考虽然是以诗赋为重,但他们也都知道其实策论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干。
其实他们也都知道国朝科考取士应该是取得是才干,而非才气。这样才能取出更有用的才干之士来。
是以,四人对这诗赋和策论并重的规定并没有太大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