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王拱辰根据官家的授意而出的。
当然,官家自然不能对他明言,这些东西都是王拱辰对揣摩官家的意思 出的。
不但这策论考题,就是今科诗赋和策论并重的评卷标准,乃至“太学体”和古文并重的标准,也都是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 规定的。
王拱辰觉得自己揣摩的官家的心意,应该还是对的。
官家在那次颁旨后,和留下王拱辰单独奏对了很长时间。
官家和王拱辰聊起这科考取士,问过他如何才能取到有实干之才的士子?诗赋为重,到底合不合理?
王拱辰揣摩官家的意思 ,看出来这科官家是想取几个有实干之才的的士子,是以他在奏对时,提出诗赋和策论并重的取材标准。
其实王拱辰也知道,真要取实干之才,应该以策论为主。但是诗赋为重是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想要一下子打破这个规矩,在他来看实在有些难度。
反正王拱辰觉得自己是没有那个魄力,是以他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法子。当然,他觉得欧阳修若是担任这个主考的话,肯定有那个力排众议的魄力。不过王拱辰觉得那样未必便是妥当,很多士子会多有不服,未必是好事儿!
王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