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说明了这时美苏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火箭战略的修改和前军事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国际环境做准备,在准备完成之前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生冲突,是一种合适的考量。
而美国同样希望和苏联和平共处,这点勃列日涅夫是可以确定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减轻和苏联对抗的压力,毕竟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还要从欧洲前线维持大军和苏联对峙,这并不是一个理智的举动。
谢洛夫就知道,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兵力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都是在缩减,直到把越南战争的内伤调养好,才在里根时期重新制定了对欧洲的兵力进行了增加。
同时四年前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则推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这都让勃列日涅夫看到了环境有利于苏联的地方。毕竟在这个时代,苏联的名声简直是好的不像话,如果不利用一下,勃列日涅夫也不配做这个第一书记了。
进攻性政策和缓和政策同时开始,当然在经济上缓和政策主要是对准西欧国家的,而进攻性政策则是对准了美国,勃列日涅夫说完了自己的想法,中央主席团开始进行了讨论,谢列平支持进攻性政策,柯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