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恒星风,”氦闪光”,超新星爆发等,它们会是恒星丢失一个很大的百分比质量,因此,恒星的终局并不是可以凭它的初始质量来判断的,它实际上取决于演化的进程。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8→10m⊙以下的恒星最终间抛掉它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质量而变成一个白矮星。8m⊙以上的恒星最终将通过星核的引力塌缩而变成中子星或黑洞,也就是说,塌缩的内核质量在太阳1.44倍——到5倍的恒星,最终成为中子星,塌缩的内核质量在太阳5倍以上的恒星,最终成为黑洞。
观测到的恒星质量范围一般为0.1→60m⊙。质量小于0.08m⊙的天体不能达到点火温度。因此,不发光,不能成为恒星。质量大于60m⊙的天体中心温度过高而不稳定,至今仅发现70个以下。
根据实际观测和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恒星大气的基本结构。一般认为在一部分恒星中,最外层有一个类似日冕状的高温低密度星冕。
它常常与星风有关。有的恒星已在星冕内发现有产生某些发射线的色球层,其内层大气吸收更内层高温气体的连续辐射而形成吸收线。人们有时把这层大气叫作反变层,而把发射连续谱的高温层叫作光球。其实,形成恒星光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