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干脆把事情透了出去。
一时激起千层浪,大晋少有弱冠之后还居住在宫中的王爷,出阁建府之后,还搬回宫中的,更是闻所未闻。
言官们便开始接连上表,表示不能行此乱事。
可张太后又岂是这般好相与的。
她拿着“天属之亲,莫如兄弟”的旧例,又把“孝”字、“兄友弟恭”搬出来,直言天子当以纯孝治天下,当着赵芮的面,把那几个上书最积极的言官递上来的折子从头批到尾。
张太后是垂帘过许多年的,对政事也好,言官们上书的套路也好,简直是熟得门清,三言两语,就把奏章中那看似充分的理由打得七零八落。
她对着赵芮又是哭又是骂,硬生生逼得他开口承诺“遽远朝夕,岂胜此情。尚体眷怀,往安无亟。所请宜不允。”,又盯着将那几个言官贬谪地方了,才肯就罢。
有了这一轮前车之鉴,从此,几年当中,虽然偶有几个小官上书请诸王外出的,赵芮顾忌着张太后,皆也只敢留中不发,久而久之,便再无人提及此事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原来还好,随着二王在宫中住的日子越长,四王不说,三王那边是儿子女儿一个接一个地生,赵芮这边却是闷个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