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得利少,卖得快的,也一般挑了得利多,卖得慢的,就这样搭在一处,果然十个里头有五六个大赚,一二个小赚。
另有两家买的货物不对路,卖得不甚好,虽是比不得旁人,可其中利润,算得下来,也早够覆盖将来新田所得,便是再如何被水淹,也不至于亏损了。
如此来回两趟,不过三五日功夫,这事情便开始传扬出去。
下头百姓家中初时听得有人收田,还个个急着发卖,唯恐再无人来收,那田地便会烂在手里。
可后头见得收田的人多了,心中自然也次第泛起了嘀咕——个个都要来买,这些个奸商无利不起早,若不是其中有得大赚,怎的会人人凑上前来,如同那拱屎的苍蝇一般?
既是起了疑心,此时下来收田的人多,众人就不肯再像从前一样贱卖,等着几家竞价。
甚至有人干脆把田地捏在手上,不到最后,不肯再卖。更有从前贱卖了的,见得后头价格更高,个个心痛不已。
另又有不少人为了得田,原本不肯应役的,纷纷跑去寻里正。原本此时的风气,一遇得征召徭役,多是或私下说人情,或使银钱,想要不摊到自己头上。可这一回,却是全然倒了过来,个个都求着要多摊得几个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