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上,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正式把紫袍确定为五品以上文武官的一等服色,以下绯绿青白依次排列。
初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令,继承其制并逐渐调整完善,“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具如别式,宜即颁下,咸使闻知,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
有唐一朝,经过六七次的微调,基本确定了紫、绯、绿、青、黄的五级服色制度,并基本为后世所沿用。
在南北朝末期至隋代出现这种颜色序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深层原因,也许还和当时各种颜色染制的难易程度关系比较大。
首先是位居首位的紫色。
紫是间色,在传统中国黑、白、赤、黄、青五正色之外,汉刘熙《释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早期在理论上并不是高贵的颜色,在魏晋之前也很少进入正统服制,除绶带外,基本多是非正式的普通使用。但其色彩颇招人喜欢,能“惑人”,是时尚的颜色,战国至两汉以来穿着越来越多。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记载一则“齐桓公好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