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给贾昊下了个评语,他说:“你这个师兄啊,很聪明,很有才智,可惜的是没用对地方。”
作为一个行内有名的经济学家,张凡一眼就看出了艺术品信托基金里面的猫腻,艺术品是无法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它的价值的。一件艺术品这个专家鉴定可能为假,而换一个专家,则又可能是真。这个专家鉴定这件艺术品说他值一百万,另一个人则说它值一个亿。标准不明确,结论就无法是唯一的。而现行的社会专家的道德水准是很低的,很多专家其实就是招摇撞骗的骗子。这些因素就给了很多人从中玩弄伎俩的空间。
对张凡的这个观点傅华是赞同的,当初他就看出于立这个煤老板是根本就不懂什么艺术的,花大价钱拍下一副存疑的过秦论肯定是有猫腻的。后来傅华陆续从报纸新闻上看到于立又拍下了几件很高价钱的艺术品,于立这个煤老板摇身一变,俨然是一个爱好艺术品搜集艺术品的艺术品商了。还有人称赞于立是新时期儒商的真实代表。
有电视台还专访了于立,这个曾经很粗俗的一个煤老板,在电视上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谈论他收集艺术品经过,已及他究竟喜欢艺术品的什么地方。
电视屏幕上的于立自信,容光焕发,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