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考的时候还觉得冷。现在呢?热都要热晕几个了!”杨珊珊一副“幸好,幸好”的感慨模样。
“之前还有人去我家借书请我指导试题呢!我哪有那个时间,当时考的什么现在才半年就忘关了!”孟春晖也插嘴道,她能考到北大,不论脾气怎么样成绩肯定是差不了的。
几人说起高考都是一副感慨,时隔半年又见高考,这是高考制度的“新生”也是改革春风拂过的新芽!
说起高考就不得不说一说安雅那些同村的知青了。由于安雅bag一样的猜题能力,当时一起复习的四人都考上了大学,整个大槐村都轰动一时。
经过半年的发酵,上大学的好处和待遇渐渐被人熟知,学费低、有补助,不仅不花钱还能给家里邮钱,管分配,管住房……,各种消息的附加使得“上大学”更加诱人,第二批卯足劲儿复习的、第一批没考上的,都在全力备战高考。
秀儿寄来的信中写到:回城知青变多了,考学、招工,更多的是伤返——只要有一份受伤证明就能回去。口子一旦被拉开又怎么禁得住呢!村里对待高考也重视多了,很多放下笔多年的也拿起书本试一试。她成了考大学改变命运的代表,都说是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之前放假回去一趟上门的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