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并没有更改礼部预先推出的三甲,毕竟陆承启对古文不甚精通,就不要乱动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但他在意的是苏轼是否第一,他试着问前来送考卷的冯承平:“冯卿以为,哪篇文章应得第一?”
冯承平一愣,他怕这是陆承启在试探他是否收了钱。天地良心,他冯承平虽然贪财好色,但关乎自身小命的事情,他哪里敢收钱弄虚作假?他小心翼翼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当以眉州举子苏轼这篇第一。此文清新洒脱,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一改以往浮靡艰涩之风,平心而论,当得第一。但文中尧与皋陶一例,臣不知出处,想是苏举人大才,臣所不及也。”
陆承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他是看过这个轶事的,知道苏轼在文中所说尧与皋陶一例,是捏造出来哄骗试官的。其实真正的出处,是《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苏轼临考时误记为尧的事了。
陆承启也不以为意,引经据典实在无聊之极,如果事事都有范例,哪里来的创新?不拘小节的陆承启当即说道:“既然诸卿皆以此篇第一,朕亦不能乱改之。便依照诸卿判断,就此发榜罢!”说罢,盖上传国玉玺,便让人出去张榜了。
而距离春闱开考,此时已经过去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