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
可这种大炮虽然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但装填炮弹太慢,炮身太重,只适合攻城,不适合野战。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要想继续发射,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实在缺点多多。陆承启有了米尼枪,自然就看不上这种前装滑膛炮了。这种前装滑膛炮的射速慢,虽然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移动太慢,用来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再说了,陆承启的眼光,绝不仅仅局限于和契丹人作战,他还需要能装在海船上的大炮。前装滑膛炮各种不便,已经在心中被陆承启淘汰掉了。
陆承启和三人讨论了后装线膛炮的炮管、闭锁炮门和紧塞等问题,决定先制造一门来试试。可制炮不是制枪,比造枪复杂得多了。前装滑膛炮还好,可这后装线膛炮,就真的是一门技术活了。首先炮管的制造就是最难的步骤,厚度是多少,尺寸是多少,所有人都没有数据,都需要一步步探索。
而这也是文科生的尴尬之处了,虽然知道火炮,却不知道如何制造。也难怪,在后世,除了军事迷之外,谁会注意这个?也是重生了之后,陆承启意识到步枪和火炮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