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快,新的题型,考生则往往会很吃亏。对于这一点,陆承启也考虑到了,所以让文彦博尽量取士也就是这个原因。反正江南那边有大量空缺,需要很多十品官啊!
收了近两万份卷子后,一项更大工程的事务也随之到来——封弥卷首,也就是糊名考校。即在举人考前先糊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
两万份卷子,这可是一件大工程。粗略统计,此次恩科封弥卷首的巡考官,足足有两百多人。可这两百多人,硬是弄了两日,才堪堪把所有卷子都糊上封条。
糊上封条就完事了吗?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自从元绶年间出了特大科举弊案后,大顺朝廷一直找着各种办法杜绝考生与主考官的联同作弊。到了陆承启掌权亲政后的第一次恩科,又加上了一项防止考官辨认文卷字迹或事先约定的密记的办法,那就是“誊录”。也就是设专人抄写试卷,由誊录院负责誊写出试卷副本,并对读校勘使无脱误。考官根据副本批分定等,再送复考官及知举官复审以定名次。这样一来,总算是杜绝了考生和主考官的连同作弊。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手法的日益更新,已经有些匪夷所思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