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难怪,编曲真正大发展,是在近代器乐地位上升后,才被人们重视的。而在古代,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主要重视填词,而不太注重编曲。填词的都是大才子大诗人,但编曲的都是下九流的乐工,当然水平低下了。
在听到李清儿唱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马林忍不住叫停,教李清儿唱了后世版本的《月满西楼》。接着,又教李清儿唱了一首王菲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儿果然很喜欢这两种全新的唱法,不过,她也指出——这种新唱腔固然能吸引观众,但是,因为诗词是老的,很不占便宜。
毕竟,这是一个诗词地位远高于曲的年代。马林提供的新唱腔固然好听,但若是某个参赛选手拿出了新的作品,会很加分的。其加分程度,要高于马林提供的新唱腔。因为,诗词天然比曲子尊贵……
“那就写个戏本吧!”马林想了想后下决心道。
为什么考虑写戏本?因为马林想到,诗词太短,几句就唱完了。而且,这年头没有版权,写个纳兰性德的词出来,李清儿能唱,别人也能山寨。而且,不用给钱,也不会给他的香水当广告。
所以,马林索性决定——给李清儿编个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