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也是只有明朝造纸的4.5分之1。
但布雷顿角岛的纸张,质量却是超过了明朝的竹纸。因为,马林让工匠们使用了现代造纸技术,添加了一些现在造纸的添加剂,比如萤石粉、高岭土等,加上原本烧碱或硫酸钠就有一定的漂白作用,使得布雷顿角岛的造纸厂造出来的纸张,不但比一般的纸张白,而且更平滑,利于书写和印刷。当然,因为没有后世霸道的氯化物漂白剂,纸张没有后世的白纸那么白。但是,和这个年代普遍发黄的纸张相比,已经够白的了。关键是,成本还低。
比如现在的欧洲,一张纸要1芬尼。一本1725页的《圣经》,要耗费上百张大纸。单是纸张成本,就要一个多金币。外加印刷和装订的成本,要好几个金币一本。
所以,现在的欧洲,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书。耗纸很多的《圣经》,也只有贵族和传教士才用得起。因为纸张的昂贵,眼下的欧洲知识不可能普及。
欧洲真正科技文化起飞,是基于两个事件——一个是乾隆年间,混入乾隆宫廷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用图画形式画下来寄回巴黎。
法国人爱偷窃技术可是出名的,之前,威尼斯的玻璃镜子制造技术,就是法国人偷走的。后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