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坊少则雇佣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在历史书中特意用松江的纺织业去代表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
其实,这次来松江,施奕文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毕竟这是里是这个时代规模最大的织布中心。
“卖报!卖报!首辅归乡葬父,乘三十六台大轿……。”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附近的厂子里看看的施奕文,被一阵清脆的叫卖声拉回了现实,只见不远处那是一个报童由远而近的跑了过来,报童约莫十二三岁,背着大大的包袱,包袱中插着几大卷“报纸”,他一边卖力摇动一卷纸,一边卖力喊着报上的新闻。
瞧着那由远而近的跑来的报童,施奕文的双睁大眼睛,简单不敢相信自己看到——报童!
没错,的确是报童!
居然有报童在沿街叫卖报纸!
“卖报!卖报!首辅夺情,天理不容……”
愣愣的看着这在他的印象中只存在于旧社会老电影中的报童从身边错肩跑过,盯着报童的身影。
施奕文想到在历史上明朝的出版业极为发达,是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时期,出版商峰起,书坊林立,不仅出版各种通俗小说。而且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民间的报房同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