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一个燧发机,都是一个师父带着儿子或者徒弟,一次做出来的对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毕竟燧发机对于部件的配合还是有要求的,他们都是根据打制出来的零件进行调整,每一个燧发机看似一样,可是实际尺寸却是千差万别,这也没有办法,毕竟都是手工制造。
对于什么分工生产,施奕文连想都不会想,除非他从空间里把那几十台机床弄出来,否则根本就是妄想,分工生产的前提是精密机床、量具,惠特尼之前几十年,英国人造出了0.001英寸的台用千分尺,一系列的带量具机床也得到了应用,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分工生产、互相换性就是容谈。
不过也不一定,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施奕文看着零件说道。
“如果没错的话,咱们的工匠肯定有熟手,有生手,你看,咱们能不能这几个部件都改成铸铁的……”
指着燧发机匣、挡雨板等零件,施奕文看着孙泽东问道。
“以铁代钢”几乎任何一个工科生,都知道这是特殊时期的中国特色,利用铸铁件取代机加钢制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尽管寿命上有所降低,但是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可堪使用。像装岩机的齿轮、电机车轴都可以用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