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硝酸。
硝酸的生产倒也不复杂,通过硫酸加上土硝,加热处理得到。尽管在京城卖的就有“绿矾”,也就是硫酸,可昂贵的价格和有限的产量让施奕文不得不考虑自制硫酸,进而制取硝酸。
尽管图书馆里有生产硫酸的“铅室法”资料,但最后施奕文还是选择了“土法塔式硫酸”,这是五十年代在抗战时根据地发明的“缸塔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七塔式土法制造硫酸”。
在附近的窑厂定做了一批特制的大缸后,施奕文就指挥着工匠把大缸每两个为一组,一仰一俯口对口立起来,再用碗口粗的铅管管,把对接好的大缸连起来,用粘结剂粘牢构成了密闭的空间,就成了由五组大缸组成的蒸馏塔。运用铅室法制造硫酸的原理,用大缸结成蒸馏塔代替铅室。
采用简易“塔式法”不过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工厂里的就制出了第一批硫酸,相比于制酸,只有在指导着工人制造硝酸时,费了一番功夫,虽然这些工人在进厂多少识一些字,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温度计、比重计,这些都要重头培训。
“大家看,通过比重计来测量它的比重……”
在制酸棚内,忍受着酸雾的刺激,施奕文在教授工人制酸时,脑海中冒出了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