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虽说年轻,但想事是真周详。
写国外的内容,能够避免很多东西,反正这种短篇所涉及到的国外背景知识也少,网络时代很轻松就能查到。
“李主编和肖编辑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也是这么想的。”苏轩冕这样回答。
在报社呆了一会,众人对苏轩冕的态度明显不同,先前尊重还是尊重,作为从出版社空降的监督怎么可能不尊重。
但那种尊重是在于职位上,而现在的尊重不止是职位上,还有本事。
发布的第三天,打电话订购的读者保持在一百人左右,稍微降下。
但报社却更加繁忙,因为报刊亭和分销打电话要新报,这也就是代表印了三万份报纸,差不多买完。
梦溪小谈以往的日印在五千的情况下,都距离买完,有好长一段距离。
发布前,苏轩冕说要印三万份时,李河基觉得他是想当然,事实证明苏轩冕的决定正确,又加急印刷八千份。
非即时新闻报就有这点好处,不追求时效,就不会被时效淘汰。
也是当天,梦溪小谈引来一波小爆发,小爆发的缘故是《失窃的信》。
失窃的信实际上故事很简单,故事发生在法国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