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偶然能见到的家谱也是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其原本家族的后人重逢。
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家已经不多了,于是,给自家孩子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老家过年,家族聚会的时候往往区分不了辈分,长幼关系混乱不堪,五服之内就已经乱七八糟的人家不再少数,实在是令人无语。
只在一些“落后”的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可惜,修家谱人也大多是那些老人,等他们百年之后,谁再来接续呢?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家庭是国家和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