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后的几千年中,中医在医学领域“一枝独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倭国、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大宋朝廷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明清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另一高峰。
只可惜,自清朝末年之后,华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运衰弱。同时西方思想和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