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宝知道东来佛祖,坐在莲花座上那个笑呵呵的大肚子佛,他的禅法王元宝不知道,但他知道主持老和尚对他是真的好,半碗粥,剩下的都进了王元宝的肚子里。
十多岁的少年,已经能看出好坏。
本来寺院山下还有五六顷上田,但是主持老和尚从来不问这些俗事,都是交给寺院里的监院,大难临头各自飞,肠肥脑满的监院卷了田里的收成和地契跑了,去太安城做了个啥员外郎。
王元宝不曾见过主持老和尚抱怨过什么,淡然如水,这便是主持老和尚的真实写照。
后山的桃子熟透了,为了减轻寺院里的负担,王元宝趁着早课后的空闲跑到后山,把桃当饭吃,熟桃饱人,一树桃,正好填饱肚子。
桃花山之所以叫桃花山,是因为前朝的一位大诗人喜欢桃花,在他贬官经过荒山时,花费不下千两白银,种下满山桃花,后来建起的寺院,也就叫了桃花寺。
每每见了寺门匾额上的三个大字,王元宝只想说“俗气。”
不过种桃花的诗人写出的诗句却是真正的珠玉锦绣。
“人面不见何处去?桃花尽是吾后栽。”
佛经上的字都认不全的小和尚王元宝,非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