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夫老了,接班人好像并没有继承他的灵魂,这个家只怕是早晚要给败了。变动是好的,毕竟人挪活,树挪死,道理是这样的没错,但是太激进了,而且无视合作方的感受了,只怕隐患不小……”贺子龙坐下,眼神闪烁。
王松林没有说话,但是看他表情,显然是同意贺子龙的看法的。
邵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品了很多电影,在当时没有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确实曾经辉煌无比。如果拿现在香港邵氏的电影产业和那个时代的电影制作业相比,可能相对是有“黄昏”的感觉。
邵氏的电影公司拍过1000多部电影,作为企业它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这没有错。但是以前他可是出过不少精品电影的,但现在几乎都是纯商业炒作类型了。
当然了,商业电影里会有很好的艺术表达,而艺术电影里也会有很多的商业元素,并不是拍了艺术电影就流芳千古,而拍了商业片就抬不起头来。
只是如此偏科,注定会是慢性自杀。
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有时不能用商业价值来衡量。在《黄土地》只卖3个拷贝时,同期的电影有的卖300多个拷贝的。然后,现在还有谁记得那卖了300多个拷贝的电影呢?